图书介绍

中国水文志2025|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水文志
  • 水利部水文司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ISBN:7801244109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688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72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水文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序1

编辑说明1

凡例1

概述1

目 录1

序1

概述1

凡例1

编辑说明1

第一节 地势15

第一章自然环境15

第一篇水文环境15

第一篇水文环境15

第一章自然环境15

第一节 地势15

第二节 天气和气候17

第二节 天气和气候17

第三节 水文地质19

第三节 水文地质19

第四节 河流22

第四节 河流22

第五节 湖泊26

第五节 湖泊26

第六节 河口与近海28

第六节 河口与近海28

第七节冰川32

第七节冰川32

第八节 沼泽33

第八节 沼泽33

第二章社会环境35

第二章社会环境35

第一节 人口与水土资源36

第一节 人口与水土资源36

第二节 改造与利用37

第二节 改造与利用37

第三节 城市化及影响43

第三节 城市化及影响43

第四节 水土保持44

第四节 水土保持44

第一章降水49

第二篇水文特征49

第一节 年降水49

第一节 年降水49

第一章降水49

第二篇水文特征49

第二节暴雨51

第二节暴雨51

第一节 水面蒸发54

第一节 水面蒸发54

第二章蒸发54

第二章蒸发54

第二节 陆面蒸发55

第二节 陆面蒸发55

第三章径流56

第一节 径流量的地区分布56

第一节 径流量的地区分布56

第三章径流56

第二节 径流量的年际变化57

第三节 径流量的年内变化57

第三节 径流量的年内变化57

第二节 径流量的年际变化57

第一节 洪水59

第四章洪水与干旱59

第一节 洪水59

第四章洪水与干旱59

第二节 干旱62

第二节 干旱62

第一节 河流泥沙63

第五章河流泥沙及水质63

第五章河流泥沙及水质63

第一节 河流泥沙63

第二节 河流水化学64

第二节 河流水化学64

第三节 水污染66

第三节 水污染66

第一节 地表水资源量68

第六章水资源68

第六章水资源68

第一节 地表水资源量68

第二节 地下水资源量69

第三节 水资源总量69

第三节 水资源总量69

第二节 地下水资源量69

第一节 早期的设站计划73

第一章站网规划73

第三篇水文站网73

第三篇水文站网73

第一节 早期的设站计划73

第一章站网规划73

第二节 全国水文基本站网规划(第一次站网规划)74

第二节 全国水文基本站网规划(第一次站网规划)74

第三节 基本站网验证和调整规划(第二次站网规划)80

第三节 基本站网验证和调整规划(第二次站网规划)80

第四节 水文站网调整充实规划(第三次站网规划)82

第四节 水文站网调整充实规划(第三次站网规划)82

第五节 水文站网发展规划及站队结合规划(第四次站网规划)85

第五节 水文站网发展规划及站队结合规划(第四次站网规划)85

第六节 水质站网和地下水井网规划89

第六节 水质站网和地下水井网规划89

第二章站网建设92

第二章站网建设92

第一节 水文站(流量站)92

第一节 水文站(流量站)92

第二节水位站100

第二节水位站100

第三节 泥沙站101

第三节 泥沙站101

第四节 雨量站102

第四节 雨量站102

第五节 蒸发站105

第五节 蒸发站105

第七节 地下水观测井106

第六节 水化学站和水质监测站(水质站)106

第七节 地下水观测井106

第六节 水化学站和水质监测站(水质站)106

第八节 实验站107

第八节 实验站107

第四篇水文测验114

第一章测验技术114

第一节 水位观测114

第一节 水位观测114

第一章测验技术114

第四篇水文测验114

第二节 流量测验118

第二节 流量测验118

第三节 泥沙测验123

第三节 泥沙测验123

第四节 降水量观测125

第四节 降水量观测125

第五节 蒸发、水温、冰凌、地下水观测127

第五节 蒸发、水温、冰凌、地下水观测127

第六节 水质监测129

第六节 水质监测129

第七节 测验工作方式131

第七节 测验工作方式131

第八节 测验规范与测验方法研究133

第八节 测验规范与测验方法研究133

第二章水文仪器139

第一节 生产厂家和研制、检测单位139

第一节 生产厂家和研制、检测单位139

第二章水文仪器139

第二节 流域和地方水文机构的仪器测具研制142

第二节 流域和地方水文机构的仪器测具研制142

第三节 仪器的配备和使用145

第三节 仪器的配备和使用145

第四节 仪器的技术管理与交流147

第四节 仪器的技术管理与交流147

第三章水文调查150

第一节 当年暴雨洪水调查150

第一节 当年暴雨洪水调查150

第三章水文调查150

第二节 历史洪枯水调查152

第二节 历史洪枯水调查152

第三节 定位观测的补充调查155

第三节 定位观测的补充调查155

第四节 调查技术158

第四节 调查技术158

第一节 初期的资料整编160

第四章资料整编和水文数据库160

第四章资料整编和水文数据库160

第一节 初期的资料整编160

第二节 历史资料的整编161

第二节 历史资料的整编161

第三节 逐年资料的整编和水文统计162

第三节 逐年资料的整编和水文统计162

第四节 整编技术164

第四节 整编技术164

第五节 计算机的应用167

第五节 计算机的应用167

第六节 水文数据库168

第六节 水文数据库168

第五篇水文情报与预报174

第一章水文情报174

第一章水文情报174

第五篇水文情报与预报174

第一节 水情站网175

第一节 水情站网175

第二节 水情拍报办法与标准176

第二节 水情拍报办法与标准176

第三节 水情传递与资料处理179

第三节 水情传递与资料处理179

第四节 水情机构设置及演变182

第四节 水情机构设置及演变182

第一节 预报方法研究184

第二章水文预报184

第一节 预报方法研究184

第二章水文预报184

第二节 水文情报预报规范194

第二节 水文情报预报规范194

第一节 防汛抗旱方面的效益196

第三章水情服务效益196

第一节 防汛抗旱方面的效益196

第三章水情服务效益196

第二节 生产建设方面的效益203

第二节 生产建设方面的效益203

第一节 洪水分析213

第一节 洪水分析213

第一章暴雨、洪水分析计算213

第一章暴雨、洪水分析计算213

第六篇水文水资源分析计算213

第六篇水文水资源分析计算213

第二节 洪水频率计算214

第二节 洪水频率计算214

第三节 根据流量资料计算设计洪水216

第三节 根据流量资料计算设计洪水216

第四节 暴雨量的分析计算217

第四节 暴雨量的分析计算217

第五节 暴雨径流关系的分析计算220

第五节 暴雨径流关系的分析计算220

第六节 人类活动对洪水的影响分析223

第六节 人类活动对洪水的影响分析223

第一节 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分析计算226

第二章降水量、径流量和蒸发量的分析计算226

第一节 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分析计算226

第二章降水量、径流量和蒸发量的分析计算226

第二节 蒸发量的分析计算229

第二节 蒸发量的分析计算229

第一节 河流泥沙的分析计算232

第三章泥沙、水质、水温和冰情的分析计算232

第一节 河流泥沙的分析计算232

第三章泥沙、水质、水温和冰情的分析计算232

第二节 河流水质的分析评价235

第二节 河流水质的分析评价235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水库)水温的分析计算236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水库)水温的分析计算236

第四节 河流和湖泊(水库)冰情的分析计算238

第四节 河流和湖泊(水库)冰情的分析计算238

第四章特定水体的水文调查分析计算241

第一节 地下水的分析计算241

第四章特定水体的水文调查分析计算241

第一节 地下水的分析计算241

第二节 湖泊、水库和沼泽的水文调查分析244

第二节 湖泊、水库和沼泽的水文调查分析244

第三节 冰川、积雪和冻土的水文考察分析247

第三节 冰川、积雪和冻土的水文考察分析247

第四节 泥石流的水文考察分析250

第四节 泥石流的水文考察分析250

第五节 河口的水文观测分析252

第五节 河口的水文观测分析252

第一节 区域水文255

第五章区域水文和水资源评价255

第一节 区域水文255

第五章区域水文和水资源评价255

第二节 水资源评价257

第二节 水资源评价257

第一章水文科研事业的发展历程265

第七篇水文科学研究265

第一节研究机构265

第一节研究机构265

第一章水文科研事业的发展历程265

第七篇水文科学研究265

第二节 研究领域267

第二节 研究领域267

第二章水文实验研究278

第二章水文实验研究278

第一节 径流实验研究278

第一节 径流实验研究278

第二节 降水与蒸发实验研究281

第二节 降水与蒸发实验研究281

第三节 湖泊水库冰川与沼泽实验研究284

第三节 湖泊水库冰川与沼泽实验研究284

第三章泥沙研究288

第三章泥沙研究288

第一节 泥沙特性研究288

第一节 泥沙特性研究288

第二节 泥沙运动研究290

第二节 泥沙运动研究290

第三节 水库冲淤及演变研究294

第三节 水库冲淤及演变研究294

第四节 河道、河口冲淤及河床演变研究295

第四节 河道、河口冲淤及河床演变研究295

第五节 河流泥沙分析研究298

第五节 河流泥沙分析研究298

第一节 学校教育306

第八篇水文教育与宣传306

第八篇水文教育与宣传306

第一章水文教育306

第一节 学校教育306

第一章水文教育306

第二节 职工教育310

第二节 职工教育310

第一节发展过程315

第一节发展过程315

第二章水文宣传315

第二章水文宣传315

第二节 主要活动316

第二节 主要活动316

第九篇水文国际合作与交流325

第九篇水文国际合作与交流325

第一章国际政府间多边合作325

第一节 世界气象组织水文和水资源计划325

第一章国际政府间多边合作325

第一节 世界气象组织水文和水资源计划325

第二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331

第二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331

第三节 台风委员会水文活动335

第三节 台风委员会水文活动335

第四节 国际原子能机构水文活动336

第四节 国际原子能机构水文活动336

第五节 联合国其他机构水文活动338

第五节 联合国其他机构水文活动338

第一节 国际水文科学协会339

第二章国际非政府间多边合作339

第一节 国际水文科学协会339

第二章国际非政府间多边合作339

第二节 国际标准化组织明渠水流测量委员会341

第二节 国际标准化组织明渠水流测量委员会341

第三节 其他有关国际组织342

第三节 其他有关国际组织342

第一节 中苏水文合作344

第三章政府间双边合作344

第一节 中苏水文合作344

第三章政府间双边合作344

第二节 中美地表水水文合作348

第二节 中美地表水水文合作348

第三节 中朝水文合作352

第三节 中朝水文合作352

第四节 中越水文合作354

第四节 中越水文合作354

第五节 中国与印、巴、孟等国的水文合作357

第五节 中国与印、巴、孟等国的水文合作357

第六节 其他政府间双边合作358

第六节 其他政府间双边合作358

第四章非政府间双边合作361

第四章非政府间双边合作361

第一章管理体制366

第一节 鸦片战争以前366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至民国时期366

第十篇水文管理366

第十篇水文管理366

第一章管理体制366

第一节 鸦片战争以前366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至民国时期366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367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367

第四节 “大跃进”时期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68

第四节 “大跃进”时期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68

第五节 改革开放时期370

第五节 改革开放时期370

第一节 中央机构371

第二章水文机构和有关机构371

第二章水文机构和有关机构371

第一节 中央机构371

第二节 流域机构372

第二节 流域机构372

第三节 地方机构375

第三节 地方机构375

第四节 其他有关机构376

第四节 其他有关机构376

第二节 “大跃进”时期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79

第三章水文工作方针379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379

第二节 “大跃进”时期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79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379

第三章水文工作方针379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381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381

第四章管理措施384

第一节 发展规划和行业管理384

第四章管理措施384

第一节 发展规划和行业管理384

第二节 经费管理385

第二节 经费管理385

第三节 业务管理387

第三节 业务管理387

第四节 人事管理390

第四节 人事管理390

第一章领导干部396

第一节 中央水文机构领导干部396

第十一篇水文人物396

第一节 中央水文机构领导干部396

第一章领导干部396

第十一篇水文人物396

第二节 流域水文机构领导干部397

第二节 流域水文机构领导干部397

第三节 地方水文机构领导干部399

第三节 地方水文机构领导干部399

第四节 其他水文机构领导干部408

第四节 其他水文机构领导干部408

第一节 全国和部委表彰的先进人物和集体410

第二章先进人物和集体410

第一节 全国和部委表彰的先进人物和集体410

第二章先进人物和集体410

第二节 省(区、市)表彰的先进人物418

第二节 省(区、市)表彰的先进人物418

第三章在水文作业中牺牲人员425

第三章在水文作业中牺牲人员425

第四章水利人物志中的水文人物431

第四章水利人物志中的水文人物431

附录一 水文基本情况统计434

附 录434

附录一 水文基本情况统计434

附 录434

附录二 1980~1990年水文科技主要获奖成果443

附录二 1980~1990年水文科技主要获奖成果443

附录三 历代长度单位换算450

附录三 历代长度单位换算450

(一)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453

大 事 记453

一、古老文明时期(1840年以前)453

(一)秦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453

一、古老文明时期(1840年以前)453

大 事 记453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458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458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462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462

(四)隋唐五代时期(581~960年)464

(四)隋唐五代时期(581~960年)464

(五)宋元时期(960~1367年)467

(五)宋元时期(960~1367年)467

(六)明代(1368~1643年)473

(六)明代(1368~1643年)473

(七)清代前期(1644~1840年)478

(七)清代前期(1644~1840年)478

二、外来影响时期(1841~1948年)488

(一)清代后期(1841~1911年)488

(一)清代后期(1841~1911年)488

二、外来影响时期(1841~1948年)488

(二)民国时期(1912~1948年)498

(二)民国时期(1912~1948年)498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1952年)522

三、迅速发展时期(1949~1957年)522

三、迅速发展时期(1949~1957年)522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1952年)522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530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530

四、曲折前进时期(1958~1978年)547

(一)“大跃进”与调整时期(1958~1965年)547

(一)“大跃进”与调整时期(1958~1965年)547

四、曲折前进时期(1958~1978年)547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571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571

(三)在徘徊中前进时期(1977~1978年)589

(三)在徘徊中前进时期(1977~1978年)589

五、改革开放时期(1979~1990年)598

(一)改革开放初期(1979~1980年)598

(一)改革开放初期(1979~1980年)598

五、改革开放时期(1979~1990年)598

(二)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1981~1985年)607

(二)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1981~1985年)607

(三)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1986~1990年)627

(三)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1986~1990年)627

《大事记》索引650

《大事记》索引65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