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语文教学对话论2025|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语文教学对话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74/33060259.jpg)
- 王尚文主编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 ISBN:7533851765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31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40页
- 主题词:语文课-教学研究-中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语文教学对话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对话:语文教学的新观念1
第一章 语文生活与对话10
一 语文生活的本质:以言语能力为表征的精神存在10
二 语文生活的课堂教学形态:文本对话11
三 语言生活的最高境界:人的诗意栖居14
第二章 语文教育与对话19
第一节 倾听:语文学习的精魂19
一 倾听的涵义23
二 言语声音是视域融合的最佳途径28
(一)声与气30
(二)声音与文字49
三 倾听经验是语文对话的前理解57
(一)语感始于倾听59
(二)幼年倾听经验的价值66
第二节 对话:回归语文教学本位71
一 语文教学为什么必须回归感性71
(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考察71
(二)从“知识中心说”走向“语感中心说”76
(三)语文教学必须回归到感性的言语形式83
二 对话:回归感性的必然走向92
(一)“对话”的含义92
(二)对话与语感提升96
(三)在对话中走进言语的感性世界99
(一)朗读和背诵110
三 教学方法举隅110
(二)抄写和默写111
(三)对比阅读113
(四)语词统计120
(五)从对联学语文122
第三节 对话与语文感知123
一 感知的个性化与创造性124
二 语文感知:创造性的对话126
(一)文本的未定性的空框结构召唤着创造性的语文感知活动127
(二)创造性的感知活动生成文本的意义130
(三)创造性的语文感知活动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131
(四)平等对话式的语文感知表现形式134
(五)语文感知是一个具体人格的结晶体,具有人格的全息性136
(六)语言的感知的性质137
三 语文感知的创造性与人的发展138
(一)语文感知的创造性是对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139
(二)语文感知的创造性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139
(三)语文感知的创造性有助于创造性人格的形成139
四 阅读教学中语文感知的现状分析140
五 对话教学,生成语文感知的创造性142
(一)鼓励自主探索精神143
(二)强化发现问题意识148
(三)开展言语实践活动151
(四)培养涵泳体悟习惯156
第三章 阅读教学的对话性164
第一节 文本改写与主体间性164
一 文学解释的主体间性164
二 作为文学解释的阅读教学之主体间性:文本改写165
三 文本改写的依据与原则168
四 主体间性的对话形态描述175
五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跨越180
六 阅读教学的三主间性机制和教学策略思考183
第二节 张力的发现与消除188
一 张力:阅读审美价值之源188
二 张力的发现与消除:阅读教学的本质189
(一)张力的发现和消除的心理基础190
(二)张力发现和消除的关键192
(三)张力发现和消除的实现过程195
三 确立新的阅读教学本质的意义201
第三节 阅读教学的个性化追求202
一 背景·时势·问题202
二 “作品”“文本”不相等212
三 个性化的“期待视野”221
四 多样化的“误读”229
五 个人化的对话心理236
(一)感知和体验237
(二)会意和领悟242
(三)评价和反刍245
第四节 倾听和阅读教学250
一 阅读就是倾听文本的声音251
二 诵读:实现文本言语的倾听255
(一)理解感悟与育读吟咏是共生的255
(二)学习诵读257
第四章 写作教学的对话性262
第一节 写作与倾听262
一 倾听为写作提供原动力264
二 倾听与写作同行266
第二节 发展学生的自我话语270
一 “自我话语”“他人话语”与“单面人”现象271
二 丰富“所知”有话可说273
三 锤炼语言有话说好276
四 对话教学的原则:真诚、平等、合作289
第五章 教材:特殊的对话者294
一 教材:特殊的对话者294
二 新、旧教材观的不同300
三 新教材观的实施方略302
第六章 对话:理想的师生关系308
一 历史探寻:平等观念的残缺310
二 现实考察:功利主义的泛滥313
三 特殊对话:师生心灵的沟通317
本书主要参考文献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