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电子计算机微程序设计技术2025|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电子计算机微程序设计技术](https://www.shukui.net/cover/23/34897029.jpg)
- 陈炳从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 ISBN:15034·2145
- 出版时间:1981
- 标注页数:438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4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电子计算机微程序设计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1.1 引言1
1.2 微程序设计技术发展的几个阶段2
1.2.1 确立概念的阶段(1951~1964年)2
1.2.2 普及应用的阶段(1964~1970年)3
1.2.3 飞速发展的阶段(1970~19××年)5
1.3 电子计算机的数据通路和控制逻辑9
1.3.1 电子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数据通路9
1.3.2 繁琐复杂的硬件组合控制逻辑11
1.3.3 直观规整的存贮控制逻辑11
1.3.4 两种数据通路的基本一致性12
1.4.1 控制信息传送13
1.4 电子计算机中信息传送的基本原理13
1.4.2 控制信息传送的先后顺序15
1.4.3 控制信息传送之间的相互联系17
1.5 微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17
1.5.1 微命令和微命令系统17
1.5.2 微操作和微周期18
1.5.3 微指令18
1.5.4 微程序和微程序设计19
1.5.5 微程序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20
第二章 微指令的编译法23
2.1 引言23
2.2 微指令的几种基本编译法24
2.2.1 不译法24
2.2.2 最短编译法25
2.2.3 字段直接编译法26
2 2.4 字段间接编译法28
2.2.5 字段重叠编译法29
2.2.6 常数源字段E30
2.2.7 可解释的字段编译法31
2.3 微指令的分类编译法31
2.3.1 适用于中型机的分类编译法31
2.3.2 适用于小型机的分类编译法32
2.3.3 适用于微处理机的分类编译法35
2.4 微指令的其它编译法37
2.4.1 长短周微指令编译法37
2.4.2 插入微指令编译法38
2.4.3 双顺序控制编译法39
第三章 微程序的顺序控制42
3.1 引言42
3.2 后继微地址的增量方式43
3.2.1 什么是增量方式43
3.2.2 “计数器”方式43
3.2.3 “计数器·转移地址”方式44
3.2.4 “计数器·转移地址·堆栈”方式48
3.3 后继微地址的断定方式52
3.3.1 什么是断定方式52
3.3.2 后继微地址的来源53
3.3.3 后继微地址非因变分量的断定方式56
3.3.4 后继微地址因变分量的断定方式57
3.3.5 微子程序和微程序循环64
3.4 其它的顺序控制方式67
3.5 微中断系统69
3.5.1 微中断源69
3.5.2 微中断处理微程序的入口70
3.5.3 微中断处理微程序的出口71
第四章 微指令格式和实例72
4.1 引言72
4.2 水平微指令72
4.2.1 水平微指令的基本概念72
4.2.2 水平微指令的特点73
4.2.3 水平微指令的缺点74
4.2.4 水平微指令的实例74
4.3.2 垂直微指令的特点79
4.3 垂直微指令79
4.3.1 垂直微指令的基本概念79
4.3.3 垂直微指令的缺点80
4.3.4 垂直微指令的实例80
4.4 混合型微指令实例93
4.4.1 RCA Spectra 70/45计算机的数据通路94
4.4.2 微指令格式95
第五章 微程序设计分析100
5.1 引言100
5.2 串行微程序设计103
5.2.1 基本概念和特点103
5.3.1 基本概念和特点105
5.3 并行微程序设计105
5.2.3 提高速度的途径105
5.2.2 速度分析105
5.3.2 微周期不重叠的并行微程序设计106
5.3.3 微周期相重叠的并行微程序设计108
5.3.4 快速微程序转移110
5.4 毫微程序设计114
5.4.1 毫微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114
5.4.2 ROM-V中的垂直微程序114
5.4.3 ROM-H中的毫微程序116
5.4.4 毫微程序设计的顺序控制116
5.4.5 关于毫微程序设计的评价118
5.5 动态微程序设计119
5.5.1 动态微程序设计的类型120
5.5.2 控制存贮器的结构121
第六章 微程序设计语言123
6.1 引言123
6.2 微程序流程图127
6.3 水平型微程序设计语言128
6.3.1 微汇编语言128
6.3.2 框图语言130
6.4 硬件描述语言137
6.4.1 CDL语言137
6.4.2 用CDL语言描述计算机操作144
6.5 微程序设计自动化的一般过程148
7.2.1 ROM的逻辑结构格式150
7.2 ROM的一般原理和发展概况150
第七章 微程序控制存贮器150
7.1 引言150
7.2.2 ROM的主要性能指标152
7.2.3 ROM的各种存贮单元153
7.2.4 几种典型系统中的ROM156
7.3 半导体大规模集成电路只读存贮器156
7.3.1 双极熔丝型PROM157
7.3.2 浮栅雪崩注入FAMOS(EPROM)160
7.3.3 MNOS型EAROM161
7.3.4 玻璃半导体EPROM(Amorphous)163
7.3.5 大规模集成只读存贮器典型产品164
7.4 ROM在其它方面的应用166
7.5 ROM的测试和检验167
第八章 微程序在系列机中的应用171
8.1 引言171
8.2 DJS 200系列机简介172
8.2.1 DJS200系列机的特点172
8.2.2 若干系统概念175
8.2.3 指令系统180
8.2.4 数据格式183
8.3 DJS 200-20型的微程序设计184
8.3.1 主要性能184
8.3.2 数据通路187
8.3.3 微程序控制器204
8.3.4 微程序设计实例233
8.4 DJS 200-60型的微程序设计284
8.4.1 对运算器三个指令站操作的控制287
8.4.2 对微程序的执行顺序的控制289
8.5 DJS 200-40型的微程序设计289
第九章 微程序在微处理机中的应用295
9.1 引言295
9.2 微处理机和微型机的结构296
9.2.1 基本结构296
9.2.2 位片结构300
9.3 微程序设计301
9.3.1 指令和程序301
9.3.2 微指令格式302
9.3.3 微程序设计示例304
9.3.4 关于微程序设计的说明306
9.4 可编程序逻辑阵列与微处理机307
第十章 微程序在巨型机中的应用310
10.1 引言310
10.2 微程序在ILLIAC Ⅳ中的应用310
10.2.1 ILLIAC Ⅳ的阵列结构310
10.2.2 控制器CU312
10.2.3 指令终点站微程序控制的原理313
10.2.4 ILLIAC Ⅳ微程序控制的特点315
10.2.5 ILLIAC Ⅳ采用微程序控制的理由317
第十一章 微诊断319
11.1 引言319
11.2.1 独立编制微诊断程序的原理320
11.2 微诊断原理320
11.2.2 借用ROM中固有微程序的原理329
11.3 DJS 200-20型的微诊断331
11.3.1 设计目标和要求331
11.3.2 微诊断的数据通路和硬核331
11.3.3 故障字典与故障定位333
11.3.4 微诊断程序的编制336
11.3.5 微诊断程序实例337
第十二章 微程序在外围控制中的应用346
12.1 引言346
12.2 DJS 200系列机磁带控制器的微程序设计347
12.2.1 磁带控制器的基本性能347
12.2.2 磁带控制器能执行的命令348
12.2.3 磁带控制器的基本通路350
12.2.4 磁带控制器的时序351
12.2.5 磁带控制器的微指令格式354
12.2.6 磁带控制器微程序设计实例354
第十三章 微程序仿真359
13.1 引言359
13.2 微程序仿真的基本过程360
13.2.1 仿真微程序的调入和读出360
13.2.2 用户扩充指令的仿真过程364
13.2.3 系统仿真过程368
13.2.4 中断仿真过程370
13.3.1 假想目标机373
13.3 假想目标机和宿主机373
13.3.2 假想宿主机376
13.3.3 目标机到宿主机上的映象395
13.3.4 目标机与宿主机的相配396
13.4 信息区的抽取和分离397
13.4.1 字段屏蔽和多路转移397
13.4.2 逻辑乘和“执行”微指令400
13.5 微地址堆栈与微子程序的调用403
13.5.1 微地址堆栈403
13.5.2 微子程序的调用403
13.5.3 入口通信和出口通信405
13.6.1 扩充双倍字长(定点)加法指令的仿真微程序408
13.6 仿真微程序示例408
13.6.2 扩充十进制加法仿真微程序416
13.6.3 假想目标机的中断仿真微程序416
13.6.4 假想目标机的仿真微程序425
第十四章 微程序设计技术评价432
14.1 微程序设计技术的优缺点432
14.1.1 微程序设计技术的优点432
14.1.2 微程序设计技术的缺点434
14.2 微程序设计技术的前景434
14.2.1 计算机系统的发展435
14 2.2 微软件的发展436
14.2.3 计算机的动态结构436
14.2.4 微程序在其它数字系统中的应用和前景438